1929~1939 美國大蕭條時期(Great Depression):

背景:

(1)1930 年代的大蕭條是一場全球全面性的經濟不景氣。起始為 1920 年代的美國,隨經濟膨脹,市場融資炒作風氣盛行,資金在房市和股市流竄,隨後因聯準會升息4 碼至5%,導致美股於1929/10/29 崩盤,道瓊單日重挫23%(俗稱黑色星期二),1929~1932 年間,道瓊指數下跌超過80%,修正期間長達2 年8個月。

(2)一次大戰留下的債務與賠款,迫使歐洲向美國舉債,歐美經濟連動性提高,隨美國經濟崩盤,銀行轉向歐洲抽回銀根,促使歐洲各國也進入蕭條。

(3) 助長大蕭條惡化的原因是美國在1930/6/17 通過法案對三千多項進口商品課以60%的高關稅,全球採取關稅壁壘報復,國際貿易完全停滯。到了1932 年,全球貿易總值只剩下不到1929 年的一半。

政府介入機制:1933 年3 月隨羅斯福總統就任並通過緊急銀行法(Emergency Banking Act),其中和金融市場較為相關的措施有二:(1) 提供房屋市場穩定的貸款資金來源,(2) 對銀行體系提供資金,以確保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1) 房主貸款公司( 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 HOLC,1933~1951):HOLC 為一政府代理機構,設立於1933 年3 月,其主要任務在於提供房主房屋貸款,避免因繳不出房貸而被迫喪失房屋所有權。此機構提供貸款的方式有二種:

  • 直接提供貸款給有房貸壓力的住戶:在1933 年到1936 年間總共為100 萬個家庭,提供了為期30 年的固定利率房貸。
  • HOLC 以折價20%方式向貸款機構購買房貸(distressed mortgage):執行方式為HOLC 透過發行債券和貸款機構交換帳上的不良貸款,再以更優惠的方式將貸款再度貸放出去。就貸款機構而言,會交換到面額低於原始貸款承作金額的債券,所以貸款機構須就貸款和債券交換面額減損的部位提列損失,此舉主要是用來反應抵押品價值的減損。但好處是交換回來的債券能按時收到利息;另一方面,就HOLC 而言,則必須完全承擔交換回來的房貸的違約風險,以HOLC 整個運作期間而言,約有20% 的貸款後來是完全違約,但由於HOLC 可將手中的貸款以更好的條件再貸放出去,所以在1951 年HOLC 任務結束之際,還有將近1400 萬美金的盈餘繳交國庫。

(2) 金融重建公司( 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 , RFC,1932~1953):RFC 是美國政府於1932 年1 月設立的機構,初期由財政部提供5 億美金當做資本,並允許透過發債或是向財政部借款的方式取得紓困資金。後來1933 年3 月隨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Emergency Banking Act),賦予RFC 購買問題金融公司的優先股的方式提供資金。RFC 主要針對體質較佳的銀行進行收購,同時只對在RFC 設立以前就已存在的公司紓困,RFC 在收購特別股的同時,會執行以下若干權利:

  • 要求銀行需每半年定期發放特別股股利
  • RFC 可執行投票權選擇董事會成員及投票決定經理人的薪酬
  • 若被收購的銀行連續兩次以上無法發放特別股股利,則RFC 可以選擇直接收回銀行經營權
  • 銀行則須在資本適足率達到10%以上時,才能向RFC 買回特別股

政策結果:

  • 1933 年共有約5000 家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倒閉,另外超過6000 家銀行以特別股方式向RFC 借錢,部分保險公司和儲貸機構也透過這個機制紓困。
  • 在緊急銀行法通過(1933/3)及羅斯福總統宣布搶救金融體系、保護房屋市場正常運作下,美股S&P500 指數6 個月上漲66%。
  • 1953 年RFC 正式結束營運,其部分功能被延續下來至目前的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公司(Fannie Mae)。

 

=============================================================

經濟大恐慌[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經濟大恐慌
 
多羅西亞·蘭格的《移民母親》照片,描繪出在加利福尼亞州大蕭條時期的貧困採豆人:佛羅倫薩·歐文斯·湯普森(Florence Owens Thompson)一位有七個孩子的母親,她當時32歲。1936年3月攝。
美國1910–60年實義GDP,其中經濟大恐慌(1929–1939)的年份為增亮。
美國1910–1960年失業率,其中經濟大恐慌(1929–1939)的年份為增亮。

經濟大恐慌英語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經濟大恐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經濟大恐慌的開始時間依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1]經濟大恐慌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2]

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大恐慌常被立為世界經濟衰退的標杆。[2]經濟大恐慌從美國開始,以1929年9月4日的股市下跌開始,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並席捲了全世界。經濟大恐慌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的國家甚至達到了33%。[3]

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創,特別是依賴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的建築工程在實際上無法進行。農產品價格下降約60%,重擊農業。[4][5][6]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物、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的打擊最為沉重。[7]

有的經濟體在3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大多數國家直到二戰結束後才喘了過氣來。[8]

 

 

經濟大恐慌開始[編輯]

大蕭條

經濟歷史學家常將經濟大恐慌的開始定位在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的突然崩盤,即黑色星期二[9]有的則表示反對,認為股市崩盤自己就是一個癥狀,而不是簡單的導火索。[3][10]

即便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一些樂觀人士依然固執己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笑道:「這些日子裡人們垂頭喪氣。在我有生的93年中,衰退來來去去。好日子總是會最終到來的。」[11]在1930年早期,股市小幅上揚,但到4月是回到了1929年的水平。該水平幾乎比1929年9月最高點低了約30%。[12]

政府、商業組織在1930年上一起增加了支出。然而,受到打擊的消費者則勒緊了口袋,減少了10%的消費。與此同時,在1930年中,一場兇狠的乾旱席捲了美國中部的農業心臟地帶。

到1930中期,利率已經降至新低,但預期通貨緊縮和不願借貸情緒的持續表示消費者開支和投資依然低迷。[13]到1930年5月,汽車銷量下降到1928年水平之下。價格總體下滑,雖然工資維持不變。1931年,緊縮螺旋開始。農業地區情況更加惡劣,商品價格一落千丈;在礦業和伐木地區,失業率居高不下,沒有其它替代工作可供人們找尋。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

美國經濟拖拉其它國家的後退,各國自身經濟的強弱導致衰退情況有所不同。貿易保護主義者出台《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瘋狂地尋求自保,導致其它國家以報復性關稅作為回應;很遺憾,這加劇了全球貿易的崩潰。到1930年底,全球經濟衰退有條不紊地開始了,並在1933年達到底谷。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經濟大恐慌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市,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市場內。

經濟指數[編輯]

1929–32經濟指數變化[14]

 美國不列顛法國德國
工業產值 –46% –23% –24% –41%
批發價格 –32% –33% –34% –29%
對外貿易 –70% –60% –54% –61%
失業率 +607% +129% +214% +232%

原因[編輯]

華爾街崩潰之日景象

這包括結構性缺點和具體因素。就1929衰退而言,歷史學家強調結構性因素,如大銀行的失策、股市的崩盤。與之相對的是貨幣主義者,他們認為貨幣因素與之相關,如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以及不列顛回歸戰前金本位制(US$4.86:£1)。

衰退和商業周期被認為是供需不對稱所導致的正常周期性規律。正常的衰退或「普通」的商業周期是如何演變成為危機則被廣泛討論、辯駁。學者們對此看法不一,而對問題探究的初衷則集中在如何避免未來的經濟危機。一個與經濟大恐慌相關的議題是結症到底是源自自由市場的弊病,還是源自政府監管不力。

對此,目前有兩大主要觀點,以及一些其它派系的分析。供需驅動理論主要由凱因斯主義構成,但也包涵了國際貿易崩潰,消費不足,投資過度,銀行、工業家的瀆職,政府監管的不力。供需驅動理論一致認為信心的大幅度降低,導致了消費和投資的瞬間下降;他認為市場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當恐慌和通貨緊縮出現,許多人認為迴避市場是萬全之舉。持有貨幣,等候物價下跌,然後賺得便宜的想法,進一步惡化了需求。因而提出由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策略來刺激需求,從而帶旺經濟。這一點成為了五、六、七十年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

貨幣主義認為,經濟大恐慌之初不過是簡單的經濟衰退,但貨幣的政策制定機構,特別是美聯儲,做出了錯誤的決定:緊縮了貨幣的供給,惡化了經濟環境,將衰退推向了經濟大恐慌。與解釋相關的是消費借貸所致。持續性的借款終使美國人個人債務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費熱潮也就在大蕭條時期結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則認為是當時美國政府在大蕭條前對經濟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對銀行的管制,使銀行無法對貨幣需求做出反應,在通貨緊縮下導致經濟大恐慌。債務緊縮導致人們借的越多、欠的越多。

其它派系的分析淡化了上述理論,或是對此全然否決。例如,新古典總體經濟學者認為不同的勞動市場政策在起初就是欺騙性的,惡化了經濟大恐慌的時長和力度。奧地利學派則關注貨幣供給,以及中央銀行的決定是如何導致投資過度等等。

需求驅動[編輯]

美國工業產值 (1928–39)
美國農產品價格(1928–35)

凱因斯主義[編輯]

不列顛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中辯稱經濟總支出的下跌導致收入、就業大規模降低,跌至平均值以下。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活動到達了相對較低的平衡點,失業率則到達了相對較高的平衡點上。

凱因斯的辦法很簡單:由於私營部門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將生產維持在正常水平,為了讓人們都得到工作,政府必須在此時舉赤字運行。凱因斯主義者呼籲政府在危機時刻必須增加支出,或大幅減稅。

在經濟大恐慌的日子裡,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主持了公共事業,進行了農業補貼,嘗試了多重方式來振興美國經濟。與此同時,他從未放棄消滅財政赤字。根據凱因斯主義,這些手段都有改良作用。但羅斯福從未將經濟拉出泥潭,直至第二次戰爭爆發為止。[15]

國際貿易坍塌[編輯]

許多經濟學家辯稱國際貿易在1930年後的墜落加劇了衰退,特別是過分依賴外貿的國家受到的打擊尤甚。許多歷史、經濟學家認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打壓了國際貿易,招致別國的報復性關稅,導致形式惡化。雖然美國經濟在對外貿易上依賴的並不算多,只是集中在一些領域如農業等,但這對其它國家來說則另當別論。[16]從價稅的平均稅率在1921–1925年間是25.9%,但新法則將其飆升至1931–1935年的50%。

就美元而言,美國出口由1929年的52億元下降至1933年的17億,但價格也隨之下跌,也就是說實際出口只下降了一半。最大的打擊對象是農業產品,如穀物、棉花、煙草、木材。根據該理論,農業出口的垮塌導致許多美國農民拖欠貸款,導致小農業銀行出現擠兌,成為經濟大恐慌早期的特徵。

債務緊縮[編輯]

歐文·費雪認為導致經濟大恐慌的主要因素是過度欠債和通貨緊縮。費雪將寬鬆信貸與過度負債聯繫了起來,認為其鼓勵抄風、吹起資產泡沫。[17]就欠債與通貨緊縮的環境下所導致的興盛與衰敗,他給出了9條相互關聯的要素。該鏈式過程是如此的:

  1. 債務清算和廉價拋售。
  2. 貨幣供給收縮,銀行貸款清付。
  3. 資產價格下降。
  4. 商務資本淨值下跌,導致破產。
  5. 利潤下滑。
  6. 生產、貿易、就業率下跌。
  7. 悲觀、失去信心。
  8. 囤積貨幣。
  9. 名義利率下跌,通縮調整利率攀升。[17]
1931年美國銀行外的人群。

在經濟大恐慌前夕的股市崩盤時,法定保證金僅要求10%。[18]換句話來說,投資人每存$1,經紀公司就會借出$9。當行情下跌時,經紀人要求徵收保證金,但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19]

債務方拖欠債務,存款人集體取款,使得擠兌現象頻發,導致銀行倒閉。政府擔保和美聯儲的監管則要麼無力,要麼乾脆沒有被啟用。銀行倒閉導致了數億美元的資產損失。[19]

未償還的債務越來越多,這是由於價格和收入下降了20–50%,但債務卻依然保持不變。在1929年恐慌後,在1930年的前10個月,美國有744家銀行倒閉(30年代總計有約9,000家銀行倒閉)。到了1933年4月,倒閉的、吊銷營業許可的銀行產生了約$70億美元的呆死壞賬。[20]

銀行倒閉滾了雪球,絕望的銀行家們試圖收回債款,但借款人無以還債。未來的盈利看起來十分渺茫,投資和工程要麼減緩進度,要麼乾脆完全停工。在呆死壞賬和黯淡的前景面前,苟延殘喘的銀行們在貸款上個個謹慎到家。[19]銀行堆積了準備金,結果卻加劇了通貨緊縮的壓力。惡性循環開始了,螺旋式下降加速了。

債務清算跟不上物價低落。相對於資產控股價值的下降而言,大量清算導致所欠美元的價值提升。人們試圖還債,卻適得其反。這是自相矛盾的,債務方越是還債,他們所欠的就越多。[17]這種自我惡化的過程將1930年的衰退演化成為1933年的經濟大恐慌。

貨幣主義[編輯]

1929年大蕭條下美國一家銀行出現擠提

包括米爾頓·傅利曼在內的貨幣主義者認為導致經濟大恐慌的主要原因是貨幣緊縮,是美國聯邦貯備系統的失策和銀行業的持續危機所導致的。[21][22]根據這一理論,美聯儲的不作為導致貨幣供給的M2政策在1929-1933年間縮減了1/3,將普通的衰退推入經濟大恐慌。[23]

美聯儲允許一些大型對公銀行倒閉——特別是美國紐約銀行(New York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的倒閉——導致恐慌和地方銀行的大範圍擠兌。而在此期間,美聯儲竟然呆坐在一旁隔岸觀火。他認為,如果美聯儲提供應急借貸,或是簡單地在自由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以提供流動資產,在主要銀行倒台後增加貨幣供給,那麼其它銀行就不會跟著大型銀行一道倒閉了,這樣貨幣供給就不會緊張到如此的地步。[24]由於貨幣極端稀缺,商人拿不到新貸款,也不能為舊貸款延期,導致許多投資停滯。這樣的解釋將責任歸咎於美聯儲的不作為,特別是在紐約分行問題上。[25]

美聯儲不作為的一個原因是監管。在此期間,美聯儲提供的信用額度被《聯邦儲備條例》(Federal Reserve Act)制約,要求聯邦儲備卷背後應有40%的黃金支持。在二十世紀20年代末,美聯儲幾乎在信用額度上達到了持有黃金的許可上限。這個信用額度是美聯儲即期票據的一種形式。[26]

「黃金的承諾」不如「到手的黃金」好,特別是聯邦儲備券在未嘗貸款上只有40%的黃金可用。在恐慌期間,即期票據的一部分是由聯邦儲蓄黃金來償還的。由於美聯儲已經在許可信用上達到了上限,所有庫內黃金的減少都會伴隨著信用的大幅降低。在1933年4月5日,羅斯福總統發布《6102號行政命令》,取消了金卷、金幣、金錠私有制的合法性,減少了美聯儲黃金儲備的壓力。[26]

新古典理論[編輯]

新古典學派的最近研究著重於生產力的衰退所導致的出產下滑,以及政策對勞動力市場所帶來的持久影響。吉歐(Timothy J. Kehoe)和普萊斯考特(Prescott)在研究中[27]將經濟衰退分解為勞動力、股本的衰退,以及使用前者的生產力的下滑。這項研究認為經濟大恐慌的理論必須解釋生產力在最初急劇的衰退和之後的迅速恢復,前者與股本之間微弱的關聯,以及勞動力市場長時間的低迷。這項分析否定了存貸的作用,提出了股本衰退的假設。

奧地利學派[編輯]

加拿大失業遊行

另一種解釋來自奧地利經濟學派。它對經濟大恐慌的經濟理論包括奧地利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海耶克和美國經濟學家穆瑞·羅斯巴德,後者於1963年著書《美國經濟大恐慌》(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他們的觀點與貨幣主義者類似,認為誕生於1913年的美聯儲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是,與貨幣主義不同,他們辯稱經濟大恐慌的主要原因在於二十世紀20年代貨幣供給的大量擴充,導致信用驅動膨脹的不穩定。[28]

奧地利學派的觀點認為貨幣供給的膨脹導致資產價格(如股票和債券)和資本財的不穩定。美聯儲在1928年過遲地緊縮了通貨,以奧地利學派的觀點來看太遲了,經濟大幅度緊縮變得不可避免。[28]他們認為,在經濟大恐慌之前對經濟的干預是個災難,在1929年之後的干預則是火上添油。

羅斯巴德(Rothbard)認為,政府干預延緩了市場調節,導致復甦之路變得更加艱難。[29]然而,不同於羅斯巴德,海耶克和貨幣主義者也相信美聯儲在經濟大恐慌早期允許貨幣供給緊縮使得問題更加惡化。[30]

馬克思主義[編輯]

卡爾·馬克思認為衰退和蕭條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所無法避免的,因為除了市場以外,沒有對資本積累的相關干預。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會導致資本積累的不平衡,引發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繁榮與蕭條是一個常態,用馬克思術語就是資本主義「混亂」的發展。許多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這種危機是不可不免的,是內部矛盾、生產方式和社會進步不協調的產物,並導致最終的紊亂。在某一點,危機激化了階級矛盾,迫使社會變革。[31]

不均衡理論[編輯]

在西部干棉花田地區,機械化農場取代了農工。1938年,德克薩斯州柴爾德里斯縣

二十年代的兩位經濟學家瓦蒂爾·卡欽斯(Waddill Catchings)和威廉·福斯特(William Trufant Foster)將一理論通俗化,影響了許多政策制定者,包括赫伯特·胡佛、亨利·阿加德·華萊士、保羅·道格拉斯(Paul Douglas)、馬里納·斯托達德·埃克爾斯。該理論認為經濟體生產了過多的產品、以至於消費不完,這是因為消費者收入太少的緣故。他們認為,二十年代財富分配不均是導致經濟大恐慌的緣故。[32][33]

根據這一理論,經濟大恐慌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範圍內對重工業投資過剩,而獨立經濟,如農業等,在工資和收入上普遍落後。解決方案是政府必須給消費者發錢。換句話說,必須重新分配消費力,維護工業基礎,但再膨脹的價格和工資迫使更多的通膨將購買力轉化為消費支出。經濟的建設過多,新工廠是不需要的。福斯特和卡欽斯建議[34]聯邦和州政府主持大型工程,這一政策被胡佛和羅斯福採納。

轉折點與恢復[編輯]

美國人均GDP走勢下滑6年後才恢復

金本位[編輯]

經濟大恐慌期間的人均收入[35]
1942年,德克薩斯州沃思堡工廠的一位女工。由於男子去從軍,婦女大量湧入勞動力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經濟恢復[編輯]

影響[編輯]

在經濟大恐慌期間,銀行家們名聲狼藉,以至於江湖大盜如邦妮和克萊德成為了傳奇英雄。[36]

經濟大恐慌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1. 提高政府對經濟的政策參與性,如羅斯福新政時期實行的一些經濟政策及建立的一些監管機構。
  2. 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3. 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如德國納粹)。經濟大恐慌相對於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在1932年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4. 獨裁者的崛起(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極權統治的盛行,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編輯]

1935年,阿道夫·希特勒演講。

德國魏瑪共和國受到了經濟大恐慌極大的重擊,其中美國對德國的援助貸款因衰退而停止供給。[37]失業率飆升,特別是在大城市中,政治轉向了極端主義。[38]1932年,失業率逼近了30%,民眾瘋狂地支持這納粹黨和共產黨,兩黨在當年7月的選舉中共同佔據了國會的多數席位。[39]1932年的洛桑會議上,德國的戰爭賠款一案被擱置。此時,德國支付了賠款中的1/8。1933年1月,希特勒的納粹黨上台執政,建立了獨裁政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鋪墊了道路,該衝突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戰爭性災難。

日本[編輯]

經濟大恐慌並沒有嚴重影響日本經濟。在1929-1931年間,日本經濟衰退了8%。大藏大臣高橋是清是第一個採納凱因斯主義的官員:第一,通過大量財政政策,包括赤字支出來刺激經濟;第二,將日元貶值。高橋是清通過日本央行進行赤字開支,並將隨之而來的通膨壓力最小化。計量經濟學研究顯示這些財政刺激十分有效。[40]

貨幣的貶值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日本紡織品在出口市場上取代了英國紡織品成為了第一。赤字開支的影響深遠。這些支出被用來購買武器軍備。在1933年,日本已經擺脫了蕭條。到1934年,高橋是清意識到經濟可能出現過熱的危險。為了避免通貨膨脹,他削減了武器軍備上的赤字開支。

這個做法導致了民族主義者的強烈負面反應,特別是軍隊的意見強烈,並導致了二二六事件的爆發,高橋是清的遇刺。這引發了日本文職官僚中的寒蟬效應。自1934年起,軍隊對政府的控制持續加強。政府非但沒有削減赤字開支,反而進行了物價控制和配給方案,沒有對通貨膨脹進行控制。這一問題一直遺留到二戰結束以後。

赤字開支對日本產生了改革效果。日本工業產值在30年代翻倍。不但如此,在1929年,日本的上榜企業中,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佔據了主流(豐田公司是以紡織起家的)。到1940年輕工業取代了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規模最大。[41]

美國[編輯]

政治影響[編輯]

危機帶來了許多政治影響,其中一個是結束了經濟自由主義,羅斯福新政用凱因斯主義將其取而代之。新政擴大了聯邦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在1933年到1939年間,聯邦開銷翻了三倍,而羅斯福的批評家則攻擊他將美國轉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42]

經濟大恐慌則導致了二戰後歐洲列國普遍實施了社會民主主義計劃經濟(參見馬歇爾計劃)。雖然奧地利學派在20年代就開始挑戰凱因斯主義,但直到70年代,在米爾頓·傅利曼的影響之下,凱因斯主義才被政治所質疑。[43]

文學[編輯]

二十世紀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1929年10月24日的美國股災在黑色星期二開始(或Black Tuesday)。[44]這一天,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在經濟大恐慌中,當時的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車鐘。華爾街發信號,美國往地獄衝!」[45]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ovec8888 的頭像
    alovec8888

    alovec8888的部落格

    alovec8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